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今天是    | 政策法规 | 行业应用 |
home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端访谈 > 详细信息
【人物专访】钱伯容:赋能创新,让知识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9年06月20日    阅读量:215796     新闻来源: 涂层与防护    |  投稿

【人物专访】钱伯容:赋能创新,让知识插上想象的翅膀 中网行业信息网


钱伯容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


人物简介

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多年从事涂料化学的研发、生产和科技管理工作,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及国防工业奖励。曾担任涂料行业第一个863课题的组长,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及国际标准会议涂料在线coatingol.com。发表论文近百篇。1979—1981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进修工作两年。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次作为讲师参加了全国性的涂料配方培训班及其他培训班的授课工作。《涂料工艺》专著(第四版)的编委之一。2015年被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涂料工业百年影响力人物”。目前兼任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


媒体采访 /《涂层与防护》杂志


您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初的那几年,那时我国的化学行业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我是1966年从清华工程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的,1967年底才分配。那时恰逢动荡年代,很多工作都无人管,毕业合影照都未拍。化工行业也无一例外,我分配工作的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也完全停产停工。1969年加入化工部涂料化工研究所后,情况慢慢地在转变,逐步走向正轨。


与大多数刚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一样,您最初的理想是什么?


当时就想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希望能在化工行业做点事,把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出点力,做点贡献。当然工作了,就能得到一份薪金,不用家中负担了。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我国在涂料技术上取得了哪些进步?当时的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9年召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开放带来了的变化,因为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见效。在80年代初期人们的思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了解过去不认识、不了解的外部世界,希望国家能再次腾飞,行业能继续进步。涂料行业当时的年产量为34.36万吨(1978年,全球排名第8位),反应釜开始采用热媒加热,代替落后的直接加热方式。并开始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特别是北京红狮醇酸12m³的反应釜和北京东方化工厂引进的近4万吨丙烯酸及酯的大型装置,推动了行业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乳胶漆的影响和推广应用。改革开发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批的国外涂料原材料和涂料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推动了涂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是1969年在兰州成立的(从天津化工研究院的几个研究室搬迁而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涂料研究机构,最盛的时候有600名员工。从七五到八五期间承担了国家很多重点的科技项目。尽管那时条件十分艰苦,还要上山修战备公路,挖防空洞,接受在农场的劳动锻炼,但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还是很高的,完成了像红旗轿车漆、热带机床漆、航空示温涂料、高温涂料、节代油醇酸涂料、稀土催干剂、粉末涂料、航天消融隔热涂料、钛白颜料和透明氧化铁红颜料等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科技项目,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应用领域,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国涂料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还成立了化工部涂料科技情报站、化工部涂料和颜料质量检测中心和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委员会,承担了行业发展的服务工作。


在作为赴美访问学者期间,国外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对您之后的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1979年有幸受国家派送到美国纽约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工作2年。2年中完成了有机硅聚合物的热降解机理的研究(论文在1983年ACS年会上发表),同时参加了一些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并参观了与涂料有关的公司(如杜邦, 珀金埃尔默,等)。


我的整体感觉是学习和工作环境很宽松,工作基本是在指导教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从仪器、原材料的购置和调试到使用,以及文献查阅、试验提纲安排等,培养硕士、博士或博士后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基本功。上课的课外作业也是启发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对前人的工作进行评述,并提出改进建议。公司的高级研究人员可以自定课题,自由度很大,但是每个人都认真积极做研究,为公司出力。这种强调调动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创新和发现的进取精神终身受用,一般他们绝不会去嚼别人已嚼过的馍。一定要想方设法有原创和新发现。所有这些对自己确实影响不小,特别是涂料这门多学科的交叉科学更需要我们要从不同视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去借鉴、去移植。想象和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是我在很多的演讲、文章和培训中一直在强调的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涂料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从技术层面来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不断更新,您认为有哪些技术对涂料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2000年实施我国第一个关于涂料中有害物质(特别是VOC)限量的强制标准以来,行业对开发绿色环保型涂料的热情一路上升,水性、高固体分、UV固化、粉末和无溶剂型涂料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研究院所、企业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工作者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水性涂料中推出了一系列核壳结构的多相乳液,极大地提高了乳胶漆的性能,扩大了应用领域,从建筑领域转向工业领域;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对涂料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性能和各种功能性涂料不断涌现。轿车用水性金属闪光漆(我国涂料行业第一个863项目)的自主开发;彩钢板涂料的出台和进入市场;汽车领域中去磷化、免中涂、3C1B体系的工艺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汽车涂料的技术创新,出现了硅烷处理技术,两道底色漆体系等新技术;彩钢板从建筑板向家电板涂料转型;工业涂料呈现以PU、环氧、丙烯酸、有机硅/氟树脂等合成树脂为主体的体系。另外涂料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也极大地推动了国产技术向国际靠拢的趋势。 

 

关于纳米技术以及近年来的石墨烯技术,一直存在学术争议,而那些借此进行的概念炒作,或是学术上的浮躁,或是商业上的急功近利。对此您怎么看?


纳米技术和石墨烯技术是两项近十几年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涂料中能否得到应用,效果如何,这一切都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要采用这两种材料?在涂料中起什么作用?作用的机理又是什么?在没搞清楚这些问题以前,就盲目地加以宣传和使用,这只能是商业上的一种炒作,或是一种赶时髦,给技术贴金的做法。曾经就出过“纳米洗衣机”的笑话。当然现在市场要比过去理性多了。我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做一些机理性的研究,道理搞清楚了,企业就可有的放矢地开发产品。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发现,踏实的工作,否则就是一锅混汤,稀里糊涂,在一定程度上也埋没了这两项新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您担任常州涂料研究院总工程师期间,有最难忘的工作经历么?


我从1996年到2013年离开工作岗位,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主要是协助院领导做好技术把关和技术发展以及技术人员的培养。最难忘的第一件事是1997—2000年第一个863项目从申报、答辩、合作到验收完成,很不容易。涂料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个经验性、工艺性的行业。自从那时被国家列入了新材料领域的一个分支后,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和关心,此项目在科研人员的精心研究和二汽的积极配合下,成功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轿车用水性金属闪光涂料;第二件事是单位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的建立和运行,真是十分艰难,从管理十分混乱的状态一直到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间甜酸苦辣都尝到了。但是事情总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民口和军口的质量体系都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心中也十分高兴。

 

涂料院长期以来为我国涂料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承担了许多重点科技项目,您觉得哪个项目最具挑战性?


很难说是哪一个项目。比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应该有:八九十年代的电泳涂料和彩钢板涂料、弹性聚氨酯涂料、航天器消融隔热涂料、核电站岛内外涂料、水性金属闪光漆、1.5万吨核级防护涂料的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海洋C3-C5环境重防腐涂料体系的建立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

 

关于涂料领域科技人才及其成长,作为资深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您最看重哪些素质?应该从哪些方面着重培养?


人才的培养首先取决于行业的特点,涂料科学和技术涉及的学科范围宽,属于交叉学科。加上涂料本身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的位置。这样就要求涂料行业的科技人员不仅仅懂得树脂和涂料本身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更为重要的要懂得原材料的结构和涂料性能的关系,同时因为涂料是一种半成品,需要经过施工涂覆到工件上成膜后才能发挥其保护、装饰和功能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了解被涂底材的特性,尤其是表面的微结构特性等,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涂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主张要从材料学的高度来进行培养,不仅会设计配方,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原材料的结构,以及被涂对象的特性,以及施工环境和使用环境的影响来设计和制备涂料,这是对涂料工程师的基本要求。要学会正确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横向思维的能力,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就和打仗一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具体讲,要从基础理论、实验动手能力、文献查阅、分析问题的思路、善于总结、团队精神和事业心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简言之,要会做、会写、会分析、会总结、会讲。


随着质量为本、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许多涂料企业大力投资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创新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但事实上有些却是后劲乏力。您对此怎么看?


涂料企业要发展最缺乏的是人才,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善于思考问题的人才,是能够稳住心认真思考企业发展的人才,是能够和企业共命运的人才。很多企业有钱、有地,就是没有真心力助企业发展的人才。当然可以引进人才,但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培养,这样的人贴心、真心。当然硬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软件。研发中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发中心要有人才、有规划、有项目,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否则就是一个空架子,给人看的花架子。研发中心的领导和研发人员要会动手,更重要的是要会动脑,要了解行业的国内外动态,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要懂得如何用好自己的长处,找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避免同质化。同时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行业、分析市场,从原材料到涂料生产,到施工应用,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充满后劲,永葆活力。

 

涂料品种按功能分有很多类,其中的防腐蚀涂料是一大类。而近年来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倒逼防腐蚀技术创新。您觉得防腐蚀涂料技术目前的痛点在哪里?未来几年会有大的进展吗?


我国专门从事防腐蚀涂料的民族企业不是太多,规模也不是太大,造成大型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的防腐蚀涂料体系仍主要被外资企业所控制,其中有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性、工程施工和资金投入能力等问题。从防腐涂料本身来看,如何顺应世界绿色环保的趋势和越来越严的环保法规的要求,是一大挑战。我个人认为,在防腐领域开发推广水性涂料要慎重,C1-C3环境可能比较大,但从C4开始要慎重,C5 以上目前是不可能的。有些工程完全可以采用车间预涂后(可控制VOC的排放),再到现场组装,避免和减少无组织排放。另外可能应重点关注高固体分和无溶剂涂料在防腐领域,特别是重防腐领域的应用。在适应和遵守环保法规时要全面考虑问题,要蓝天,也要绿水和净土,不能只顾蓝天。


您是中国涂料发展的亲历者,也是行业资深专家,您认为目前我国的涂料行业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中国的涂料行业从5 000多年前的油漆开始,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生产的第一大国,达到2 000多万吨的产量(是全欧洲产量的两倍)。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得更快,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加上国外排名前列的原材料供应商和涂料制造商纷纷登陆,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涂料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目前仍不是涂料的强国,基础研究不足,水平不高,很多学校的基础研究只是为了发文章,晋升和提职,真正针对行业发展的基础研究较少,也有些高校只重视经济收入,忽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企业的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当然近十年中也取得了不少技术上的进步,但如何从全产业链上配套考虑问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劲头不足。要赶上先进国家和国际公司的水平,仍需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加快原创性技术的开发,减少低水平、同质化的无序竞争。

 

您的工作都奉献给了涂料行业,那么,涂料行业又给您带来了什么?


一辈子的工作是在涂料行业,确实有点感情,总感到涂料这门学科,这个行业是一个交叉学科,跨行业跨专业的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需要我们去认识,去发现,去实践。因此你问我涂料行业给我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快乐,充实,和依依不舍的恋情。 


工作了一辈子,您对涂料院怀有什么样的感情?


在涂料院工作了一辈子,确实有感情,应该说是涂料院培养了我,造就了我,给我带来了工作的乐趣和充实。总希望我国第一个专业的研究院能长青不老,年轻人能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退休后您还一直没闲着,正所谓退休不褪色,那么,具体忙些什么呢?


退休后,总不能一天到晚在家呆着吧,但是到企业兼职吧实在太辛苦,也没有那两下子,只能做一些培训和顾问性的事。到企业、大学讲讲课,和大家分享一些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涂料院里的大项目做一些参谋,参与一些较热门的专业会议并做些辅助工作和涂料标委会的顾问工作。当然看书是必须的,否则会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就会变成瞎子了。所以还是挺充实的。

 

如果时光能倒流40年,您最想对那时的您说些什么?


不要虚度年华,抓紧时间学习,拓宽思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新路子。


来源: 涂层与防护

标签:今日头条行业资讯高端访谈市场评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service@cnso360.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深圳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