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楚策二
魏相翟强死
原文: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劳。秦、魏之交完, 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
译文:魏国的相国翟强死了。有人为甘茂对楚王说:“在魏国,希望继任相国的人是公子劲。公子劲如果做了魏相,魏、秦两国必然友好。魏、秦两国友好,楚国在诸侯中地位就会降氏。所以,大王您不如与齐国结盟。共同支持甘茂做魏国的相国。齐王以好居人上而出名,现在要他的外交使节活动,让甘茂出仕魏国的相国。甘茂做了魏相,齐王一定很高兴。魏国如果不同意,就会与齐国关系恶化;齐、魏两国关系恶化,他们一定都要争着拉拢楚国。魏国如果同意任命甘茂为相国,而甘茂与现在的秦相樗里疾是势不两立的仇人。那末魏、秦两国关系一定恶化,这样,他们两国都会倚重于楚国了。”
齐秦约攻楚
原文:齐、秦约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昭雎谓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鲤、苏厉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齐,鲤与厉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败。公不如令王重赂景鲤、苏厉,使入秦,秦恐,必不求地而合于楚。若齐不求,是公与约也。”
译文:齐国和秦国相约共同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景翠拿六座城邑送给齐国,并用太子做人质,与齐国结为友好。楚国的谋臣昭睢对景翠说:“秦国担心齐、楚两国联合,自己就要通过景鲤和苏厉献地给楚国。您要拿出土地争取齐国,景鲤、苏厉却要接受秦的献地,来结好秦国,这样您割地与齐国结好的事,就必定受到报怨而失败。您不如要楚王派景鲤、苏厉带上重金出使秦国。这样,齐国就会疑心秦、楚联合而担心害怕,它就一定不会向楚国索地,而与楚国联合。若齐国不向楚国索地,而与楚国联合,那末,您就一举共结两国之盟约。”
术视伐楚
原文:术视伐楚,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昭雎胜秦于重丘,苏厉谓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乘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汉中。请为公令辛戎谓王曰:‘秦兵巴出汉中。’则公之兵全矣。”
译文:秦人术视进攻楚国,楚王派昭鼠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汉中。昭睢在重丘打败了秦国,苏厉对宛公昭鼠说:“楚王想要昭睢乘胜进击秦军,一定会调动你的部分兵力去加强昭睢,秦国知道你的兵力分散了,一定会乘机进军汉中。我愿为您要华阳君芈戎对楚王透露:‘秦国将进军汉中。’那末,你的军队就得以保全了。”
四国伐楚
原文: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楚王欲击秦。昭侯不欲。桓臧为昭雎谓楚王口:“雎战胜,三国恶楚之强也,恐秦之变而听楚也,必深攻楚以劲秦。秦王怒于战不胜,必悉起而击楚,是王与秦相罢,而以利二国也。战不胜秦,秦进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战。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秦、楚之合,而燕、赵、魏不敢不听。三国可定也。”
译文:秦、燕、赵,魏四国联合进攻楚国,楚王派昭睢领兵抵抗秦军。楚王要出击秦军,而昭睢不同意。其党羽桓臧为昭睢对楚王说:“如果昭睢战胜秦国,燕、赵、魏三国忌恨楚国强大,又怕秦国改变主意与楚国联合,他们一定会加紧进攻楚国,来增强秦国,秦国因战败而激愤,就会动员全国兵力进攻楚国;这样,秦、楚两国互相削弱,而使三国坐享渔人之利,如果楚国被秦国战败,秦国就会乘胜加紧进攻楚国。大王不如增强昭睢的兵力,以此向秦国表明,楚国要与秦国决战到底。秦国害怕与楚国互相削弱,而让三国得利,楚国就可以少割地而能与秦国联合。秦、楚两国联合了。燕、赵、魏三国就不敢不听从,于是三国就会休兵,不进攻楚国了。”
楚怀王拘张仪
原文: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翫丽好翫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译文:楚怀王拘留张仪,这时怀王的佞臣靳尚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接着靳尚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懂音乐的宫女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陪嫁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六县送给她做为享乐的费用,这次正想经张仪献给君王为妻。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而活动被立为君王的妻子,到那时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受,必然忘掉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被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郑袖说:“一切都拜托您办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好。”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须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您。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利益。”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
楚王将出张子
原文: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己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
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则魏无患矣。”
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争事魏,张旄果大重。
译文:楚王打算释放张仪,又担心他以后会害自己。靳尚对楚王说:“我愿意跟随他去,如果张仪对待大王不好,我就把他杀了。”
楚王有个侍从小臣,是靳尚的仇人,对魏臣张仪旄说:“凭张仪那样的聪明,又为秦、楚两国所重用,您一定会穷困而无计可施了。您不如派人秘密拦截靳尚,把他杀了,楚王定会以为是张仪干的,大为恼怒。张仪受困,无所作为,那末,您就会受到尊重。秦、楚两国成为仇敌,魏国也就会没有祸患了。”
张仪果然派人拦截靳尚,把他杀了。楚王以为是张仪干的,对秦国大为恼怒,于是秦、楚两国交兵。两国都来争取魏国,张旄果然大受尊重。
秦败楚汉中
原文:秦败楚汉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游腾为楚谓秦王曰:“王挟楚王,而与天下攻楚,则伤行矣。不与天下共攻之,则失利矣。王不如与之盟而归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与三国攻之,义也。”
译文:秦国在汉中击败了楚军。楚王去到秦国,秦王扣留了他。楚巨游腾为楚国对秦王说:“大王挟持了楚王,与齐、魏、韩三国一道进攻楚国,这是不义之行;可是,不与三国一道进攻楚国,又会失利。您不如与楚国结盟,放楚王回国。他害怕秦国,必然不敢背约;如果他背约,大王再与三国一道进攻楚国,这就名正言顺了。”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原文: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 :“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译文: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到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告辞,要回楚国去,齐王不准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因为爱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这可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来,主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因为我答应了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现在齐国派使臣来,要办理交接手续,这可怎么办呢?”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说应该割地。”
子良出来后,昭常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五百里,这可怎么办呢?”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让掉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决守卫东地。”
昭常出来后,景鲤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五百里,这可怎么办呢?”景鲤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可能单独守住东地,大王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强齐,而又不给割地,这就在诸侯面前违背了大义。楚国既然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来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子良说‘不能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不能不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我不知道他们三个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谁的好?”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了兵车五十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五百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五十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很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女阿谓苏子
原文:女阿谓苏子曰:“秦栖楚王,危太子者,公也。今楚王归,太子南,公必危。公不如令人谓太子曰:“苏子知太子之怨己也,必且务不利太子。太子不如善苏子,苏子必且为太子入矣。’”苏子乃令人谓太子,太子复请善于苏子
译文:女阿对苏秦说。“秦国拘留了楚王,谋害太子的是您苏秦,如今楚王已死,太子要南归回楚,您的处境必定危险。您不如派人对太子说:‘苏秦知道太子怨恨他,定会想方设法对太子不利。太子不如善待苏秦,苏秦必将设法让太子平安回国。’”苏秦就派人对太子说了这番话。于是,太子又善待苏秦。
- 标签: 战国策
 
猜您喜欢更多》
- 玉楼春(五之四·大石调)
 - 昼夜乐(二之二·中吕宫)
 - 早梅芳
 - 玉楼春(五之五·大石调)
 - 合欢带(林钟商)
 - 鹤冲天(大石调)
 - 征部乐(双调)
 - 御街行(圣寿·二之一·双调)
 - 驻马听(林钟商)
 -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
 - 玉蝴蝶(重阳·五之五·仙吕调)
 - 鹧鸪天(平调)
 - 玉山枕(仙吕调)
 - 御街行(二之二·双调)
 - 玉蝴蝶(五之四·仙吕调)
 - 玉楼春(五之一·大石调)
 - 昼夜乐(二之一·中吕宫)
 - 竹马子(仙吕调)
 - 过涧歇近(中吕调)
 - 玉蝴蝶(五之二·仙吕调)
 - 河传(二之一·仙吕调)
 - 雨霖铃(双调)
 - 玉蝴蝶(五之一·仙吕调)
 - 醉蓬莱(林钟商)
 - 玉楼春(五之二·大石调)
 - 玉楼春(五之三·大石调)
 - 玉蝴蝶(五之三·仙吕调)
 - 永遇乐(二之一·歇指调)
 - 正宫●爪茉莉秋夜
 - 永遇乐(二之二·歇指调)
 
与“战国策·楚策二”相关战国策阅读
精品推荐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