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凌晨4时,伴随收费站闸机抬起,“第一辆”汽车驰骋在崭新的沥青路面上。历经5年,由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建设,汇集行业内顶尖施工类央企、国企合力铸就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迎来开通运营,标志着北京原东六环功能升级“焕发新颜”。
首台16米级盾构机
领跑大盾构创新蝶变
首发集团联合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凭借丰富的大直径盾构施工经验,以及在穿越江河湖海城施工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海量数据,量身打造了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运河号”,国产化率超过93%。16.07米的最大开挖直径也创下当时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纪录。
2021年5月、8月,“京华号”“运河号”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相继始发,历经27个月的施工,完成7.4公里隧道掘进任务,先后攻克盾构浅覆土始发、盾构机高风险吊装、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地面沉降的毫米级控制。
以人为本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工程采用隧道智能通风技术,根据隧道内平均车速、交通风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进行实时监控,指导通风系统的运行控制,实现通风节能。隧道南、北盾构井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通过隧道通风系统与空气净化系统的节能关联运行,降低隧道内、外车辆排放污染物浓度,实现绿色减排,预计净化效率可达到80%以上。为提高司乘人员的行驶舒适度,项目采用两种新型降噪路面结构,新结构设计可降低雨天事故发生率40%以上,同时能够降低路侧的交通噪音2分贝~3分贝。
搭建“智慧平台”
让运营管控“耳聪目明”
首发集团为响应“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东六环隧道的智慧运营及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成立工作专班,调研国内典型隧道运营情况,并结合运营应急需求,打造了隧道智慧综合管控平台。该平台集成了隧道精细化感知、智能化调控、一体化应急和全生命周期运维等功能,平台智慧化水平国内领先。通过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高精地图和三维模型建设全息数字孪生底座,融合隧道车辆对象级感知数据、基础设施数据、环境等动静态数据,实现感知全息化、应急智慧化、信息发布便捷化、业务应用协同化、资产数字化、运行监测一体化、分析决策智能化、数据可视化。
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这项国家级“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与“科技示范工程”的开通,是联通顺义、大兴、亦庄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