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优化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从论述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方法出发,分析选择原材料与橡胶颗粒的注意事项,总结掺配比例计算方式,并通过路用性能测试,论证优化后的橡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稳定度、劈裂强度等均满足要求,可在同类型工程施工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橡胶掺量;路用性能
0 引言
随 着 外 界 温 度 不 断 降 低 ,路 面 会 出 现 结 霜 、结 冰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行驶车辆的紧急制动效果,影响道路行车安全[1]。采用橡胶沥青混凝土,可有效避免路面结霜、结冰等问题,保证行车安全[2]。橡胶沥青混凝土以橡胶沥青为主要胶结材料,可以废旧轮胎为原材料,契合绿色环保理念,发展前景非常广阔[3]。结合 试 验 ,分 析 优 化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的措施。
1 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设计方法
1.1 优化设计方法
优化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连续型级配进行设计;二是根据间断型级配进行设计[4]。
对 比 上 述 两 种 方 案 ,采 用 第 二 种 方 案 ,可 最 大 化利用粗集料的嵌挤作用,形成稳定的骨架结构,提升混合料的稳定性,使路面具有良好的抗车辙性能。
1.2 橡胶替换方案
在橡胶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过程中,应该分析掺配 橡 胶 颗 粒 的 方 式[5]。 传 统 常 采 用 等 质 量 替 换 的 方式,将集料替换为等质量的橡胶颗粒。但橡胶颗粒的密度远小于集料,若采用等质量替换的方式,会使橡胶 颗 粒 掺 料 的 体 积 过 大 ,会 导 致 混 合 料 整 体 体 积过大[6]。
鉴 于 上 述 情 况 ,选 择 主 骨 架 空 隙 填 充 法 ,矫 正 橡胶替换方案。具体方案流程见图 1。
2 原材料与橡胶颗粒选择
2.1 原材料
橡胶沥青混合料中使用的原材料的性能,会影响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橡胶沥青混合料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矿粉、沥青、粗细集料等。
2.1.1 沥青
选用 SBS 改性沥青,根据公路建设相关规范对其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所选用的改性沥青满足施工要求,可规模化应用。
2.1.2 矿粉
以矿粉作为填充料,可有效填充橡胶沥青混合料空隙。此外,工程实践表明,在混合料中添加矿粉,还可有效提高混合料的稳定性,增强混合料的强度。
试 验 中 选 用 的 矿 粉 含 水 量 为 0.96%,此 掺 配 量 不会 出 现 结 块 情 况 ,其 中 大 部 分 粒 径 小 于 0.075mm,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2.1.3 细集料和粗集料
试 验 中 选 用 质 地 坚 硬 、耐 风 化 、高 纯 度 的 集 料 。宜优先选用水性集料,要求表面干燥,无黏附夹层,不然会严重影响其黏结性,导致沥青混合料的紧致度不足,松散度较高。
2.1.4 纤维
为 改 善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中 沥 青 胶 结 材 料 的 黏 结性,在混合料中掺入一定量的木质纤维素,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表明,合理掺加木质纤维素,也能提高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稳 定 性 。 根 据 施 工 要 求 ,建 议 掺 入0.3% 的木质纤维素(按照质量计算)。
2.1.5 橡胶颗粒
当 前 ,用 于 拌 制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沥 青 ,其 来 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回收废旧橡胶轮胎,破碎成橡胶颗粒;二是含橡胶废料。对比上述两来源,相关试验表明,合成橡胶对沥青的影响较大,天然橡胶对沥青的影响较小,建议选用天然橡胶颗粒。
2.2 橡胶颗粒粒径选择
优化橡胶颗粒混合料配合比时,混合料橡胶颗粒粒径会直接影响路面回弹性能。且橡胶颗粒粒径会对混合料空隙率造成极大影响,会降低其路用性能,所以必须严格选择和控制橡胶颗粒粒径的大小。
选 择 间 断 级 配 ,筛 除 集 料 中 粒 径 在 2.36~4.75mm 的集料 ,改进混合料级配。确定两种粒径范围 ,即 1.18~2.36mm 和 2.36~4.75mm,分 别 按 照2.8%、3.8% 的 比 例 进 行 替 换 。 确 定 4 种 油 石 比 :5.9%、6.2%、6.5%、6.7%。 通 过 马 歇 尔 试 验 了 解 其 空隙率,图 2 为具体测试结果。
分析图 2 数据可知:沥青用量与混合料的空隙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沥青用量的增加,混合料空 隙 率 减 小 。 粒 径 在 2.36~4.75mm 区 间 范 围 时 ,不同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基本保持一致 ,均在 7%~8%之 间 ,混 合 料 具 有 较 好 的 稳 定 性 ;粒 径 在 1.18~2.36mm 区间范围时,空隙率均在 5% 左右。由于混合料空隙率会直接影响其水稳定性,因此,应结合路面实际情况确定粒径范围[7]。结合以上分析,为保证混合 料 的 水 稳 定 性 ,确 定 选 择 粒 径 在 1.18~2.36mm 范围的橡胶颗粒。
3 掺配比例计算
3.1 粗集料质量掺配比
经 优 化 橡 胶 颗 粒 混 合 料 的 配 合 比 ,选 择 粒 径 在1.18~2.36mm 范围的集料。为获得最佳粗集料嵌挤效果,经计算得出两种粒径区间的粗集料配比。初步采 取 以 下 A、B、C、D 四 种 方 案 ,采 用 干 捣 法 ,测 定 粗骨料紧装密度,结果见表 1。
通过表 1 数据可知,在方案 B 配比下,可获得最佳集料嵌挤效果。
3.2 其他参数的确定
粗 级 料 相 互 嵌 挤 ,形 成 混 合 料 骨 架 结 构 ,保 证 混合料的承载能力;通过合理调整矿粉比例,提高混合料的稳定性和强度,获得良好的路用效果。经试验,将矿粉掺配比例确定为 9.5%。
混 合 料 空 隙 率 小 于 3% 时 ,路 面 的 抗 车 辙 性 能 减弱。结合上文分析的骨架密实性情况,若空隙率大于7%,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会降低。为保证路面兼具良好的抗车辙性能和水稳定性,将空隙率控制在 3%~5%,选中间值 4% 作为目标空隙率。
3.3 确定各材料配比
结 合 以 上 分 析 确 定 的 矿 粉 、沥 青 、橡 胶 颗 粒 掺 配比及目标空隙率数据,根据主骨料填充法,设计混合料原料配比,得出表 2 所示的结果。
3.4 最佳油石比
参照橡胶颗粒掺量为 2.8% 的沥青混合料,使用马歇尔法分别测定和计算四种油石比,表 3 为具体试验结果。分析表 3 中的数据可知,油石比为 6.5% 时,混合 料 的 总 体 性 能 最 优 ,表 明 橡 胶 颗 粒 掺 量 为 2.8% 的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为 6.5%。该测试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试验要求 、试验流程进行,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4 路用性能测试
根 据 国 家 现 行 道 路 试 验 规 程 ,通 过 车 辙 试 验 ,可以反映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综合评价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等,可反映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通过-10oC 下梁试件的弯曲破坏试验,可反映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该试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橡胶颗粒的掺配比 ,变量区间为 1%~4%。路用性能测试结果见表 4。
根 据 表 4 的 数 据 可 知 ,稳 定 度 均 满 足 要 求 ,大 于3000 次/mm;劈 裂 强 度 、残 留 稳 定 度 等 也 满 足 要 求 ,大 于 80% 的 规 范 要 求 ;规 范 中 弯 拉 破 坏 应 大 于2500με,满 足 要 求 。 通 过 上 述 数 据 可 知 ,各 项 性 能均满足路用需求。
5 结论
橡胶沥青混合料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可充分利用旧轮胎等含橡胶材料制作,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试验,分析了橡胶颗粒掺配量、颗粒粒径等对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的优化措施,结论如下:
第一,沥青用量与混合料的空隙率存在显著的负相 关 关 系 ,选 择 粒 径 在 1.18~2.36mm 之 间 的 橡 胶 颗粒,可兼顾混合料空隙率和水稳性能;
第 二 ,选 择 粒 径 在 1.18~2.36mm 范 围 的 橡 胶 颗粒时,粒径 4.75~9.60mm 骨料占比 37%,粒径 9.60~13.20mm 骨 料 占 比 63% 时 ,可 获 得 最 佳 的 集 料 嵌 挤效果。
第三,橡胶颗粒的掺配比区间在 1%~4% 时,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有所下降,但路用性能检测指标数据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且能显著提升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参考文献:
[1]于保阳,刘美鸥,张荣华,等 . 复合改性透水沥青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优 化 研 究 [J]. 公 路 ,2021(5):30-36.
[2]刘明金,柯望,李闯民 . 掺钢渣沥青混合料 AC-13 配 合 比 优 化 设 计 [J].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21(1):24-32.
[3]丁占锋,黄绚 . 湿热区域型 GAC-16C 沥青混合料 配 合 比 设 计 与 优 化 [J]. 西 部 交 通 科 技 ,2019(12):69-72.
[4]安少科,张家康,黄杨权,等 . 基于综合性能的OGFC 沥 青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优 化 研 究 [J]. 沈 阳 建 筑大学学报,2019(3):487-494.
[5]沈海清 . 基于多级嵌挤型骨架的沥青混合料配合 比 优 化 设 计 及 路 用 性 能 评 价 [J]. 公 路 与 汽 运 ,2017(4):64-66+72.
[6]何兆益,胡一舟,黄小良,等 . 基于均匀设计的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1):51-55.
[7]闫强 . 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1.
原创作者:罗 长 林(1975-),男 ,湖 南 邵 阳 人 ,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桥梁与隧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