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艺第二十一
【题解】巧艺,指精巧的技艺,这里的艺主要指棋琴书画、建筑、骑射等技巧性。技术性的技能。篇内有一些条目是记述一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例如第2 则记工匠所造楼台之巧,“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有一些条日记述、赞扬画家、书法家们特出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执著追求,例如第7、11、12、13、14 则所记大画家顾长康的故事,第3 则所记韦仲将书榜的事。其中一些内容如“颊上益三毛”、“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及评绘画的“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等,已经被引伸、凝炼成为名言而流传后世。
(1)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①。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中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②。【注释】①“弹棋”句:弹棋是一种赌输赢的棋类游戏。相传起源于西汉,到曹操掌权时,宫女用金钗、玉梳在镜匣上作弹棋游戏,其实非始自魏宫内。②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按:弹棋是用手把棋子弹起,魏文帝和客人不用手,所以称妙。
【译文】弹棋是从魏代后宫开始出现的,用梳妆的镜匣来游戏。魏文帝对这种游戏特别精通,能用手中角去弹起棋子,没有弹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称能这样做,文帝就叫他试一试。客人戴着葛中,就低着头用葛巾角去拨动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2)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①。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注释】①陵云台:楼台名,在洛阳。楼观(guàn):楼台。锱铢:指微小的数目。锱和铢都是重量单位,有说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负揭:指秤杆的下垂与翘起;高下。【译文】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舆论认为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3)韦仲将能书①。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②。既下,头鬓皓然③。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注释】①韦仲将:韦诞,字仲将,书法家,官至光禄大夫。
②“魏明帝”句:据传魏明帝建陵云殿,匾额还没有题字,就误钉上去了,于是叫擅长写楷书的大臣韦仲将登梯题匾。参看《方正》第62 则。榜,匾。
③皓然:白的样子。按:韦诞因登高危惧而且费力,以致头鬓皓然,可能有些夸张。【译文】韦仲将擅长书法。魏明帝修建宫殿,想挂个匾,就派仲将登上梯子去题匾。下来后,鬓发全白了。因此便告诫子孙不要再学习书法。
(4)钟会是荀济北从舅,二人情好不协①。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②。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窃去不还。荀勖知是钟而无由得也,思所以报之。后钟兄弟以千万起一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极善画,乃潜往画钟门堂,作太傅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③。二钟入门,便大感励,宅遂空废。
【注释】①荀济北:荀勖,晋武帝即位时,封为济北郡公,固辞为侯。
②直:通“值”。
③门堂:门和厅堂,指家里。太傅:指钟繇,魏朝太傅,是钟会的父亲。【译文】钟会是济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两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宝剑,约值一百万,经常放在他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就模仿荀勖笔迹,写了一封信给他母亲要宝剑,于是就偷去不还回来。荀勖知道是钟会干的事,可是没有办法要回来,就想法报复他。后来钟家兄弟花了一千万修建一所住宅,刚落成,非常精美,还没有搬进去年。荀勖很擅长绘画,就偷偷地到钟会的新居去,画上钟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样。钟毓和钟会兄弟进门看见,就大为感伤哀痛,不能住进去,房子于是闲置不用。
(5)羊长和博学工书,能骑射,善围棋①。诸羊后多知书,而射、奕徐蓺莫逮②。
【注释】①羊长和:羊忱的字,参《方正》第19 则。工:擅长。
②奕:同“奔”。下围棋。蓺:同“艺”,技艺。
【译文】羊长和学识广博,擅长书法,能骑马射箭,长于下围棋。羊家后代多懂书法,可是射箭、下棋这些技能,却没有谁能赶上羊长和。(6)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戴逵,字安道,不远千里到豫章去拜范宣为师。范宣精通经学,以讲诵为业,很看重戴逮。
②南都赋:汉代张衡作,记述了汉朝旧都南阳的盛况。
【译文】戴安道登门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绘画。
(7)谢太傅云:“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①。”
【注释】①顾长康:即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苍生:人类。
【译文】太傅谢安说:“顾长康的画,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没有的。”
(8)戴安道中年画行像甚精妙①。庾道季看之,语戴云:“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尽。”戴云:“唯务光当免卿此语耳②。”
【注释】①行像: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上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一说即行乐图,游玩娱乐的人像画。
②务光:传说是夏朝人,隐士。商汤要讨伐夏桀时和他商量,他说:“非吾事也”。后来商汤要把天下让给他,他说:“吾闻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让我乎?”负石自沉于水。【译文】戴安道中年时画行像,画得非常精妙。庚道季看了他的画,对他说:“神像画得太俗气,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完全摆脱世俗之情。”戴安道说:“只有务光才能避免受到你这样的评论啊。”
(9)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①。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②。”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③。【注释】①裴叔则:裴楷,字叔则。
②识具:见识和才能。
③神明:气韵。
【译文】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间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10)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淡①。
【注释】①坐隐:围棋的别名,也叫做手谈。《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
【译文】北中郎将王坦之认为下围棋是座上隐居,支道林把下围棋看做用手交谈。
(11)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形恶,不烦耳。”
顾曰:“明府正为眼尔①。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②。”【注释】①“明府”句:明府在这里是对殷仲堪的尊称。殷仲堪一只眼瞎,所以不愿画像。②童子:瞳子;瞳人。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译文】顾长康喜欢人物写生。他想画荆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说:“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烦你了。”顾长康说:“明府只是因为眼睛罢了。只要明显地点出瞳人,用飞白笔法轻轻掠过上面,让它像一抹轻云遮住太阳一样,这不很好吗。”
(12)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①。’此子宜置丘壑中。”
【注释】①“一丘”句:这里只取“一丘一壑”义。参看《品藻》第17 则。
【译文】顾长康画谢幼舆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乱石中。有人问他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谢幼舆说过:‘在一山一水问游乐,自以为超过他。’这位先生就该安置在山崖沟壑里。”
(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①。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量,本无关于妙处②;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③。”
【注释】①目精:眼珠。
②四体:四肢,这里泛指形体。妍量:同“妍媸”,美丑。
③传神: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写照:摹画人像。阿堵:这,此处指眼珠。【译文】顾长康画人像,有的几年不点眼睛。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形体的美丑,本来和神妙之处没有什么关系;画像要能传神。正是在这里面。”(14)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①。”
【注释】①“手挥”句:顾长康常常用嵇康的四言诗豹意境来作画。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这里是评论画出这两种意境的难易。五弦,形似琵琶而小,五根弦,用木或手拨弹。
【译文】顾长康谈论作画时说:“要画出手挥五弦的动作很容易,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态就很难。”
- 标签: 世说新语
 
猜您喜欢更多》
与“巧艺第二十一”相关世说新语阅读
精品推荐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